鲍元恺
鲍元恺(1944.1.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祖籍河北沧州。1957 —196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学习长笛和作曲,1962—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苏夏、江定仙、陈培勋、杨儒怀和段平泰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1973年起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在台湾南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任兼职教授。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鲍元恺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和儿童音乐等。1991—2001年的十年间,他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系列“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等七个篇章),已在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0个国家与地区上演,多次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和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来,他又连续以《第一交响曲——纪念》(原名《人民的儿子》)、《第二交响曲——烽火》和《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听众中不断引起强烈共鸣。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DG、EMI、雨果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道。 鲍元恺从教三十余年,在海峡两岸亲传弟子百余人,其中刘长远、刘彤、伍嘉冀等已经成为蜚声乐坛的作曲家。 鲍元恺1993年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赴美国进行访问,2001年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1994—2005年九次赴台湾讲学,也由此促成了交响曲《台湾音画》的诞生。200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 (祁斌斌) 鲍元恺:《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 0 0 0 这是一套全部以中国民歌为主题创作的大型管弦乐组曲,全曲以华北、西南、西北、中南、江南和中原六大地域作为主要框架,每一板块选取4首代表性民歌,由此构成一套汇集了24首交响小品的画卷式著作。作品完成于1991年。1996年2月2日,这套组曲在北京和台湾同时演出了完整版。目前已出版了多个版本的CD专辑,2007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整套作品的总谱。 (一)燕赵故事 1.《小白菜》是作者在童年听到的第一首民歌。作品以民歌凄婉的旋律为基础,用弦乐刻画主人公对往日温暖亲情的眷恋,以及为母亲送葬情景的回忆。乐曲中部的旋律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重新创作。当旋律重新回到《小白菜》时,小提琴以充满幻想的音响把人们带到了孩子寄希望于天国的梦境中。 2.《小放牛》是一首农村歌舞曲。清晨,清风拂煦,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走出村口。一位美丽的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以一连串的问题作为指路的条件,二人边唱边舞。乐曲用音色对置的手法表现一问一答的诙谐情趣。 3.《茉莉花》选取了河北沧州地区的《茉莉花》旋律。这首优雅细腻的歌曲,表现了少女以茉莉花自喻,对美好爱情充满幻想的烂漫情怀。由小提琴、中提琴先后演奏的旋律,时而恬淡宁静,时而含情脉脉。当另一旋律与《茉莉花》“重唱”时,则像是一首爱的颂歌。 4.《对花》乐曲的主题采用了河北沧州地区的《对花》,中部则是另一首沧州民歌《放风筝》。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中部插入的慢板是手执竹板击节入场的女子表演莲花落的舞蹈场面。 (二)云岭素描 1.《小河淌水》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云南情歌。乐曲借鉴了许多印象派手法,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钢片琴的叮咚音响模拟小河流水。甜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柔美动人的旋律。当乐曲转为全体弦乐齐奏时,低声部模拟“阿哥”以放慢一倍的同一旋律热烈应和,把炽烈的爱情之歌推向高潮。 2.《放马山歌》这首云南民歌表现了放马人豪爽的性格。乐曲中使用打击乐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拟马铃、马蹄、马鞭声和放马人的吆喝声。中部以《赶马调》的悠闲舒缓节奏和甜美平稳旋律刻画放马人途中休憩的情景。 3.《雨不洒花花不红》这首云南情歌词语双关,言简情深;旋律调式独特,婉转动人。乐曲以象征雨滴的三连音音型贯串全曲,先后用大管、单簧管加短笛以及弦乐木管的交替演奏这优美迷人的旋律。 4.《猜调》这首幽默诙谐的云南童谣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问答对歌的活泼情趣。乐曲以木管乐器的明亮音色和弦乐拨奏的轻快节奏突显了旋律的戏谑气氛,中部引用了另一首云南民歌《安宁州》的优美旋律。 (三)黄土悲欢 1.《女娃担水》是一首反映旧时代农村女子苦难生活主题的陕北民歌。全曲采用传统的变奏曲式,从多侧面揭示苦难中女子的内心世界。主题和最初的两个变奏凄楚悲凉,第三变奏刻画了主人惆怅不安的心理活动,第五变奏表现了她向悲惨命运的无力抗争。最后一个变奏又回到悲凉的主题,而且变得更加孱弱纤细。 2.《夫妻逗趣》描绘了一对夫妻相互取笑的嬉戏场面。三弦和板胡象征一对嬉戏中的夫妻。钢琴的不协和音和小堂锣的滑稽音色强化了乐曲的喜剧色彩,半音调性对置和节拍错位更使乐曲充满幽默感。 3.《走绛州》这首流行于陕西、山西的民歌,表现了主人公肩挑扁担口唱歌谣步履轻快地向绛州进发的愉快心情。板胡的旋律轻松愉快,小提琴的固定音型好像扁担上下忽闪的颤动,全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乡间画面。 4.《兰花花》的第一部分以柔美的双簧管和热情的大提琴表现兰花花和她的情人充满幻想的甜蜜爱情。中段以铜管的强暴威严和弦乐的悲恸哭诉象征兰花花的抗争和愤怒,定音鼓和大锣的哀鸣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乐曲结尾,定音鼓沉闷地奏出主题,留下了最后的微弱呼唤。 (四)巴蜀山歌 1.《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典型的四川山歌,歌词只有四句,却意味深长。其旋律也十分别致,并加入四川山歌特有的衬字,起伏婉转,扣人心弦。乐曲由双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和英国管先后演奏这首山歌的优美旋律。和声以另一调性做背景衬托,描绘了一个远景、近景既分离又相合的山村画面。 2.《黄杨扁担》是一首四川花灯调,表现了小伙子挑担到酉州送米,却兴致勃勃地观察酉州姑娘梳头打扮的情景。歌词俏皮风趣,四川民歌特有的衬词更增添了歌词的幽默感。乐曲以强劲的全奏刻画小伙子彪悍的形象,中段以一首山歌表现年轻挑夫休憩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3.《绣荷包》是中国民歌中常见的题材,表现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兴奋与羞涩心态。民歌中《绣荷包》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三首流传最广。乐曲从弦乐四重奏开始,然后转为木管,间以竖琴的装饰性滑奏和长笛的华彩乐句,宛若姑娘手中的飞针走线。 4.《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爽朗明快的四川山歌。乐队全奏贯串全曲,铜管乐器粗野的呐喊,弦乐从压抑到爆发的转接,以及定音鼓的狂躁敲击,表现了雄性勃发的阳刚之气。 (五)江南雨丝 1.《无锡景》是一首江南小调,管弦乐曲以清秀的木管音色和朦胧的弦乐音色描绘了无锡秀美迷人的湖光山色。 2.《杨柳青》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小调。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的词句。乐曲采用弦乐拨奏,从两个声部开始,逐步转入全部弦乐的拨奏,并以拨奏模拟民间打击乐的锣鼓节奏,突出了乐曲的欢快气氛和俏皮性格。 3.《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都县的秧田歌,“拔根芦柴花”系原曲衬句。乐曲以钢琴和长笛先后演奏这首秧田歌的轻快旋律,弦乐拨奏和清脆的板鼓伴奏之,勾画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图景。 4.《紫竹调》是一首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歌词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六)太行春秋 1.《走西口》讲述的是过去生活在黄土高原贫瘠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的故事。这里采用的是山西民歌的旋律。乐曲以如泣如诉的弦乐音色和细腻错落的复调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对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2.《闹元宵》是一首欢腾热烈的山西民歌,表现了元宵节之夜人们兴高采烈的心情。乐曲以铜管的引子和唢呐的曲调把人们带到了元宵晚会的气氛之中。当人们沉浸在节日之夜的欢闹场景时,一曲深情的《绣荷包》缓缓流入人们心田,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独特心境。 3.《爬山调》流行于山西河曲和内蒙古武川一带,内容以爱情题材为主,乐曲由两首爬山调联合而成,从中可以看到山村男女青年以山曲表达心声的情景。 4.《看秧歌》是晋中“祁太秧歌”的一首,描述了一对姐妹结伴到邻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层出的情景。乐曲突出了秧歌的打击乐音响,以北方特有的火爆气氛把音乐推向高潮。 从这六套组曲整体来分析,无论是从大结构还是每组的内部结构,都紧紧抓住对比这一原则,从而形成喜怒哀乐俱全、抑扬顿挫有致的鲜明风格。例如:六套组曲前一半以“悲”为主调,后一半以“喜”为主调,由此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对比。再如,每一套组曲内,乐曲基本采用慢—快—慢—快的速度布局,从而形成速度上的对比和统一。 这套色彩斑斓的民歌主题管弦乐组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交响乐曲。它将中国民歌艺术化、交响化地表现出来,赋予了它们更深刻的内容。作曲家通过丰富的和声、精致的配器以及对中华民族多种自然调式和多调性的线条性把握,成功地开拓了以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来编写、创作中国交响乐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管弦乐的作品库。作品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正是港台流行音乐风靡、新潮音乐流行的时期,这套作品的出现不仅成为这一时期传统作曲手法的代表作品,更成为20世纪突出地表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大型佳作。 (边奇、祁斌斌)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 0 0 0 这是一部受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于2006年5月由北京交响乐团举行世界首演,同年9月演出修订版。作品以京剧音乐为素材,以京剧中不同角色的音乐为基础,采用典型的西方管弦乐队编制,而未加入一件民族乐器,由此创造性地构思了一部凸显京剧韵味的戏曲化的交响曲。 作品的各乐章分别以京剧中的四个行当(生、旦、净、丑)为基础,对应四种音乐类型(昆曲、曲牌、二黄、西皮),由此构成全曲的四个乐章。在创作手法上,它以西方古典交响曲结构为原则,以动机展开、模进等方式处理京剧音乐素材。这些都显示出作曲家精巧的构思。 第一乐章:净—昆腔—悲壮的行板。该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共分为五个部分。但是与典型的ABA三部曲式有所不同,它的B部分是以主题动机和音色变奏作为基础的。主题A取材于京剧《单刀会》中关羽的昆曲唱段《大江东去》:这一乐章在配器上突出了铜管,常以铜管吹出的嘹亮号角与弦乐齐奏的慷慨高歌相对比,以此表现曾经的英雄在狂风巨浪中感怀人生的悲壮心境。 0 0 第二乐章:丑—曲牌—诙谐的急板。这是一个复调乐章,整个乐章建立在典型的三部曲式的基础上,A部分与B部分分别采用帕萨卡里亚和赋格的手法,由此构成一个逻辑结构极为严密的谐谑曲。乐章的引子取材于京剧中的曲牌【柳青娘】,七度的卡农模进形成了紧凑诙谐的简短片断。A部分的开头由木鱼等打击乐器引入,一连串戏曲化的节奏好似丑角带着夸张的面部表情讲述着逗趣的韵白,个性十分鲜明。这个逗趣的片段也贯串了整个A部分。主体的帕萨卡里亚由主题与七个变奏组成,主题来自京剧中人物走场的“行弦”,三拍子的固定低音由低音提琴奏出,仿佛蒋干与崇公道的帽翅摇摆、蹲步行走的滑稽动作:这一主题历经装饰音变奏、对位变奏、三对二节奏变奏、调性变奏等七次变奏,形成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生动段落。B部分的主要旋律依然来自曲牌【柳青娘】,由两个赋格段组成。这一部分在配器上分别突出弦乐、木管和铜管,体现了音色逐步积累的过程。最后,音乐回到A段,将帕萨卡里亚又再现了一次。 1 0 0 第三乐章:旦—二黄—深沉的慢板。这是一个全部由弦乐组演奏的乐章,作曲家通过独奏、三重奏、四重奏、弦乐组全奏等各种配器形式,来充分发挥这个最接近人声的乐器组的音色魅力。乐章的主题来自京剧《白蛇传》中主人公白素贞与孩子别离时凄婉悲伤的二黄唱段,其主题动机为: 0 0 音乐通过描写断桥残雪、哀痛惜别的悲凉场景,刻画了白素贞这位神话人物痛彻心扉的悲剧结局。在结构上,这一乐章极为新颖地借鉴了中国民间器乐曲中“展衍式”的陈述方式,即从第一部分衍生出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因此全章的素材十分集中,层次也十分清晰。在调性上,旋律不但使用了宫调系统,并且在转调中也采用“鱼咬尾”式的等音转调。最后,乐章的尾声选用了戏曲音乐中的“垛板”节拍(拍),利用速度及音符时值的减缩将音乐推向最高潮。因此,可以说这一乐章是一个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技法的融合篇章。 第四乐章:生—西皮—辉煌的快板。本乐章主要刻画了《群英会》中的周瑜与《空城计》中的孔明这两个历史人物形象。主部主题的音调来自“西皮小开门”,表现了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副部旋律来自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脍炙人口的西皮二六唱段,这样的构思巧妙地融合于西方的典型奏鸣曲式中,整个乐章描写了火烧赤壁中火气冲天的英雄气概。打击乐是这一乐章重要的音效组成部分。事实上,不仅仅是这一乐章,庞大的打击乐器组是整部《第三交响曲》乐队编制最重要的特征,它对于体现作品的“京韵”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乐章中木鱼等打击乐对丑角人物的刻画,以及第四乐章通过打击乐对于京剧音乐中战争场面的描绘等,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西方乐器说中国话”是作曲家鲍元恺毕生追求的音乐理想。从《炎黄风情》组曲到他的第一、二、三交响曲,他始终在成功地实践着这一理想,并且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2007年4月,EMI出版发行了唱片《第三交响曲——京剧》。 (祁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