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管弦乐队开始面向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和知识分子阶层,由于面对的是大批音乐欣赏水平尚不高的听众,因而,当时的作曲家都把“使作品让广大听众接受”作为创作的方向。这时,产生了几首雅俗共赏的管弦乐小品,刘铁山、茅沅合作的《瑶族舞曲》是影响较大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首,属于演奏频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成立了有音乐工作者参加的“中央慰问团”,去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演出,同时学习、采访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极其丰富的民间歌舞开始被人们熟悉。作曲家刘铁山参加了调查、采访工作,并在学习瑶族音乐之后谱写了舞蹈《瑶族长鼓舞》的音乐。后来又与作曲家茅沅合作将此舞蹈音乐改编为同名的管弦乐曲,1953年由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管弦乐队在北京首演,章彦指挥。从此,《瑶族舞曲》开始成为广大听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作品。
《瑶族舞曲》表现了瑶族青年男女欢乐歌舞的场景,反映了他们愉快的情绪和幸福的感受。其明朗的色彩和欢快的格调,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点。在管弦乐曲中采用少数民族的民间音调素材,《瑶族舞曲》也是最早的作品之一。 《瑶族舞曲》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四点:一是旋律优美动听;二是艺术手法简练;三是音乐形象鲜明;四是结构玲珑精巧。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优秀管弦乐创作的共同特点。《瑶族舞曲》之所以能成为雅俗共赏的管弦乐曲,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特别应该谈谈《瑶族舞曲》的简练有致的艺术风格问题。干净的配器手法,简洁的功能和声语言,现在看来似乎是“太简单”了,今天的管弦乐作曲家也很少再采用这种手法。它的和声风格的确存在着太强调功能和声而与民族旋律不太协调的缺点,和声语汇也似不够丰富。但《瑶族舞曲》成功的历史经验,至今仍能唤起人们美的感受,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采用简练的艺术手法而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仍应是我们器乐创作应该追求的目的之一。
作为一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管弦乐作品,《瑶族舞曲》也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在欧美、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城市被广泛演奏过。经彭修文改编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也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